当前时间:

BGI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BGI新闻

第三期《墨园时讯》本期人物:专访BGI党支部书记李萌——创新引领步伐 行动诠释信念

日期:2019-10-30 14:22:43    作者:院办公室    浏览量:5616 次

图片1_副本.jpg

李萌,博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科技发展部部长

亲身见证并全面参与研究院的筹备、建设和成长,“追寻科技创新的BGI模式”是李萌书记最直接的感受,两年左右的时间,一路走来,感受着梦想一步一步成为现实,也坚定自己无悔的选择。


M:您是材料专业,材料是个很宽泛的领域,涉及的层面很多,是什么让您进入石墨烯这个领域?

我的专业是材料物理,我的硕士导师崔作林先生是国内较早一批开展纳米材料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正是在老师的启发下我逐渐走进了纳米研究的大门。当时实验室有位师兄在做纳米碳螺旋材料,作为吸波涂层效果非常好,加上当时碳纳米管的研究非常火热,从此我对纳米碳材料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包括博士期间也做过一些碳纳米管力学性质的研究。记得2006年参加第九届全国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刘忠范老师,他的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石墨烯作为一种碳的同素异形体,直到2004年才被真正制备出来,从此全世界掀起了石墨烯研究的热潮。刘忠范院士2008年启动石墨烯研究,等到2012年我在北京市科委开始梳理石墨烯领域重要团队和研究进展的时候,刘院士团队已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石墨烯研究团队之一了,2013年就成立了北京市低维碳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心,可以说这样的进展非常让人惊叹。我直到2016年底开始全程参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建设,才算是真正进入了石墨烯的世界。


M:据了解您之前一直在科委,算是体制内的单位,是什么原因让您脱离体制,开始大胆的创新尝试?

在市科委我的主要工作是纳米新材料领域的科技政策与产业研究、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创业孵化等工作,前后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这些年,一直坚守在纳米新材料领域,其实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能够将北京这么多优秀的科技成果和产业真正连接起来,通过科技项目、孵化器、产业园、基金、联盟等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真正推动纳米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批项目成长起来,但更多看到的是横跨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两个“死亡谷”之间,踯躅前行的艰难场景。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我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问题不是因为政府没决心,不是因为科学家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企业不投入,相反大家都在拼命做事。我从体制中走出来,就是想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思路,从石墨烯这个典型案例从头做起,去寻找到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其实现在想明白了,我们的问题是出在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和产学研结合模式上。


M:BGI从筹备到成立,您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研究院从筹备到正式成立的两年,大家一起经历了很多。从一座毛坯房,在刘院长的带领下,大家真的把它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研究院,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用刘院长的话来说,虽然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真正做起来,这其中的艰辛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那时候,领导都像包工头,带着大家一起选材料、定设计、找问题,员工一个个变成了装修专家,有人负责墙面,有人负责地面,有人专盯电路改造,有人专做工位设计和家具选型。那会儿看大家的穿着打扮,听他们嘴里冒出来的专业装修词汇,如果外人来参观,真能把这些院士、教授、博士、硕士们当成装修队的师傅。选匠心石、连夜安装雕塑、敲定软装每一个细节、共同筹备北京石墨烯论坛,后面这些耳熟能详的事大家都很清楚了。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的肖澜主任连续两年带领团队到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开展党建主题活动,上面的事被他多次提起,并且拿这些经历来教育党员。其实这不仅体现了各界对我们工作成绩的认可,更多体现了对这种真抓实干、匠心筑梦的BGI精神的认可。我特别期待等我们成功的时候把这本书写出来。


M:作为石墨烯研究院创始团队的元老之一,您如何看待研究院及这个团队?

BGI这个团队是一个有理想、敢担当、能战斗、高效率的团队。有人说,团队的性格取决于一把手的性格,我非常认同这一点。我非常钦佩刘院长“矢志不渝家国梦”的家国情怀和“敢凭烯碳写人生”的产业梦想,这也是BGI人共同的梦想。正是在刘院长的带领下,也正是基于打造石墨烯产业基石的理想和对石墨烯产业的担当,这个团队才能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从纸面上的蓝图变成真正的现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研究院的大楼里,到处都能看到BGI人的理念和追求,看到BGI的文化,也到处能见到活跃在办公室、质检中心和各实验室里为了梦想不懈奋斗的BGI人,华灯初上,研究院大楼依然灯火通明……


M:研究院属于新型研发机构,所谓“新”一定充斥诸多不确定因素,很多制度,机制等都在摸索,您是如何看待这一新型研发机构的?

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中国的科技创新也正在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原来的科研评价体系和产学研合作模式已经被证明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科技部最新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国家和北京市近年来对新型研发机构都非常重视,这是因为新的机制里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石墨烯领域与国际基本同步,通过BGI新型研发机构这种新的创新单元,不但有望真正实现石墨烯科技与产业的深入融合,并有望跳出传统高校院所与企业项目制合作的固有模式,为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提供模式示范。谈到机制创新,不得不提到刘院士首创的“企业研发代工”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短短一年多,BGI已经与7家企业实现了“研发代工”合作,这其中有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有行业知名的创业企业,也有地方政府的深度参与。研发代工之所以影响力迅速扩大,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原因就在于这种模式让科研机构的研发有了需求牵引,让企业拥有了真正的研发,并且通过清晰的利益机制,切实保障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各方的利益诉求,真正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做事的机制。


M:作为党支部书记,您认为应该如何在研究院这个日益壮大的团队中发挥党的作用?

研究院党支部于2019年1月正式成立,截至今年9月份已经有正式党员44名,发展非常迅速。2017年11月30日,BGI就在北京市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党委的批准下成立了北京社会行业组织中的第一批流动党支部,受到了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毫无疑问,党组织在研究院发展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政治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服务BGI研究工作大局,为研究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思想保障;二是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让党支部成为最具战斗力,最有凝聚力的先锋力量,并带动全体员工,为研究院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保驾护航;三是组织协调,充分利用政治、思想和组织手段,协调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形成合力,推动研究院成为引领世界的新型研发机构。


M:通过今年五个月石墨烯产业调研,您是怎么看石墨烯产业的未来的?

这次调研行程非常密集,但收获也非常大。一是充分掌握了全国多个区域石墨烯产业发展的真实现状,二是深度了解了中国石墨烯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更加明确了我国石墨烯产业的推进思路。石墨烯作为世界上已知导电、导热性最好,最薄、最强,同时具有超高的电子迁移率和优异光电特性的前沿新材料,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材料之王”。正如碳纤维过去五十年来日渐成为航空航天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新材料,石墨烯作为继碳纤维之后的新一代碳材料,不但有望替代碳纤维的角色,在重要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更有望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形成重大的创新推动,并衍生出万亿规模的石墨烯产业。石墨烯产业的前景肯定非常光明,但这个过程肯定一点也不简单,关键在于一定要有顶层设计,一定要有人去主导并且坚持不懈地长期做下去。


M:研究院从去年10月份揭牌到现在不足一年的时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借用一位专家的话来说,“我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的变化”,这是外在的硬件方面的变化,更加重要的是BGI软实力的迅速提升。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美国材料学会MRS年会上,BGI入选国际上最具代表性三家的材料研发机构之一;6月份意大利罗马的欧洲石墨烯大会上,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组织了专场招聘,成为大会关注的焦点;在9月份的Chinanano2019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等领导和多名国际知名专家专门到BGI展台参观,了解BGI的研发和产业化进展,多家参会企业都表现了极大的合作兴趣。这背后,无不蕴含了BGI人的不懈付出和顽强拼搏。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今年全国石墨烯产业调研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企业对BGI研发实力的高度认可,对研发代工模式的高度认可,纷纷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并希望由BGI牵头,联合国内优势团队,组织建设国家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些让我们对BGI的发展模式和未来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M:对于石墨烯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请谈一下您的展望?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会变成国家级的石墨烯研发中心,也会成为世界引领的石墨烯研发高地,以此为基础,BGI将逐步打造成为石墨烯产业的核心技术策源地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示范区。那时,BGI将成为北京和中国高科技创新的一张靓丽名片,而研发代工模式,也会像当年的包产到户一样,成为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力的一把关键钥匙。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翠湖南环路13号院中关村翠湖科技园2号楼

邮编:100095 电话:010-83432600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46994号-1

官方微信